前言
很多在日本的朋友们可能听说过“南蒙古”这个词,但是却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只知道肯定不是在日本。有人说南蒙古是喀尔喀蒙古国境内的南部地区,有人说南蒙古指的是二战时期的蒙疆政权的所在区域,也有人说南蒙古就是现在中国划分的内蒙古自治区。今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蒙古高原以南这片区域的前世今生。
史前时代
在“蒙古”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之前,现在中国划分的内蒙古自治区大致可以粗略的分为东部和西部两部分,两部分的分界大概符合在现代满洲内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满洲以外的内蒙古自治区,两个部分长期以来分别有各自的历史沿革。
东部内蒙古最早是满洲三大古国之一的东胡所在地,直到燕国将领秦开,也就是跟着荆轲刺杀秦始皇但是临场不中了的秦舞阳的祖父,向北击败东胡占领了今赤峰并修筑右北平城和燕北长城,之后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成功占据今锡林郭勒后进一步向东攻击东胡。公元前206年刚刚杀害了自己父亲的匈奴冒顿单于趁热灭亡了东胡,东胡的两个残余部落分别逃往今阿鲁科尔沁的乌桓山和今科尔沁的大鲜卑山。乌桓在之后被讲究孝道的曹操所灭,鲜卑则被匈奴吞并。
而同一时代的西部内蒙古则在赵国灭亡林胡、娄烦等国并在今托克托修建云中城后成为秦赵两国的争夺焦点,两国也为了提防北面蒙古高原的匈奴而分别修建了赵长城和秦长城。汉代时在今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一带设置了武原郡和朔方郡,匈奴两次南北分裂所形成的南匈奴多在此内迁安置,这里成为了发扬冒顿单于遗风的吕布的家乡。
至此,内蒙古这个狭长的区域还从未存在于同一政权中过。
“内蒙古的诅咒”
似乎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让内蒙古这片狭长区域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内就会触发什么特殊机制,但事情就是这样主观上莫名其妙客观上又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匈奴解体后,原本被匈奴吞并的鲜卑逐渐掌握了匈奴所控制的蒙古高原和东部内蒙古,之后南下入关在内蒙古西部和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建立了一系列政权,让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出现在了同一个政权之内。但似乎这个狭长的奇怪版图注定难以存在,不久后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和东部内蒙古的统治地位就被自己内部的柔然部所取代,柔然部在与鲜卑政权争夺西部内蒙古多年无果后自身又被自己统治下的突厥部代替,突厥部则是内部分裂成东西两部。而继续统治西部内蒙古的鲜卑人同样厄运不断,北魏政权先是在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再分别被北齐和北周篡夺,北周吞并北齐后篡位的戏码又在隋唐之间不断上演,直到唐灭了东突厥,开始在两个内蒙古分别设置行政区,看似一切都蒙古了起来。
然后安史之乱就发生了。
“第二次诅咒”
由突厥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一度席卷半个唐帝国,在大唐宫内厅连续完成一系列换人操作后虽然没能把唐帝国一波带走,但陷入藩镇割据泥潭的大唐显然也无力再次挑战“组建内蒙古”这个世界任务,西部内蒙古被信奉明教的回鹘本着“自治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心态拎包入住,东部则成为了契丹人在夹缝中求发展的三不管地带。契丹人凭借着这片区域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灭掉了渤海统一满洲,东部内蒙古也在东胡被灭一千多年后和满洲的其他部分再次出现在了一起。于是大辽在东部打到大海南边有个比自己老了十多岁的干儿子北边快到北极圈之后一路向西死磕回鹘,熟悉的内蒙古又回来了。
“第三次诅咒”
大辽一路向西打到喀喇汗国也就是现在北疆,并且带回了西瓜的种植技术开启了满洲一千多年的吃瓜史,并在今赤峰巴林左旗建造了辽上京又在今呼和浩特附近设立了丰州城,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版图形状好像有点古怪。正所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相比于北魏的国破山河在和大唐的国在山河破,第三次组装起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辽似乎就幸运多了。如果忽视两百年出头的时间里大辽两位皇帝死于军中两位皇帝被刺杀四位皇帝非正常继位报销两名太子前后爆发十二次叛乱册立一位皇太叔先后改了三次国号以及上演了太后当庭剁手这些狠活以外,还算得上是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最终,在大金的军事压力下,大辽宗室大臣耶律大石沿着西部内蒙古撤退到了中亚建立西辽,大金则在顺利接手西蒙古后设置了金界壕,即金长城,来抵抗终于姗姗来迟的蒙古势力,今鄂尔多斯以西之后又被西夏占据。
烂尾楼的交付
在第四次成为凶宅之后,内蒙古自治区终于等来了业主交付的大日子。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境内的开平城称帝,之后改开平为上都,不久后又迁都到位于今北京的燕京,并改称大都。从此,内蒙古自治区的内、蒙古和自治区三个要素成功凑出了一个蒙古,至于内的出处还要再等四百年,成为行政区则要再等七百年。
在实行了行省制度后,元世祖忽必烈表示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内蒙古自治区再也不是东西两部分了,坏消息是变成四部分了。在大元的行政区划中,内蒙古中部的今锡林郭勒、乌兰察布、赤峰、包头一带被和中原一起分入了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东以北的今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被和满洲一起分入了辽阳行省,以西的今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一带被和蒙古高原一起分入了岭北行省,最西面的今阿拉善、乌海一带则被分入了甘肃行省。
1368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在明军的攻势下主动放弃了元大都,退往了忽必烈称帝时的位于今锡林郭勒的元上都,依然坚持自己为元朝正统,此时的大元朝廷依然掌握着多个行省,内蒙古自治区完全处于大元朝廷的控制下。退回锡林郭勒的大元朝廷被称作北元,然而正所谓君子报仇好几代人不晚,元世祖忽必烈杀害了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得以建立的大元帝国在北迁后仅仅20年北元的末代皇帝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就被阿里不哥的后代也速迭儿所杀,后者随即宣布大元国号作废元朝正式灭亡。
“漠南蒙古”与“内札萨克蒙古”
北元灭亡后,原本的领土逐渐分裂成了东边的鞑靼和西边的瓦剌,本着手足相残和无限可分的传统,瓦剌被鞑靼赶出了蒙古高原和内蒙古自治区向西迁徙被称作漠西蒙古之后又分裂成四部,鞑靼自身则又分化为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大致位置相当于之前提过的西部内蒙古,然而本着手足相残和无限可分原则漠南蒙古很快又分裂成了以察哈尔为首的左翼和以土默特为首的右翼,再之后右翼的俺答汗接受了大明的册封为顺义王并建造了库库和屯城,即今呼和浩特旧城,并被大明皇帝起名归化城。与此同时,满洲境内的东部内蒙古则被兀良哈三卫所统治,兀良哈三卫也被称作山阳六千户作为大明的打手五征蒙古高原,被蒙古高原的鞑靼人称为乌济叶特,即开除蒙籍认为他们是东海女真的一部分。
满洲进入后金时代后,时任蒙古大汗的林丹汗所在的察哈尔部向皇太极臣服,之后除最远的瓦剌四部之外整个蒙古各部陆续臣服于满洲统治。代清属蒙古分为内属和外藩,内属即由满洲大汗派驻官员直接管辖,外藩则由世袭的札萨克行使封建权利实施自治,因此也称为札萨克蒙古。察哈尔部原本也是外藩蒙古,由于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参与了中国人发动的三藩之乱而被削去封建权改为内属。
外藩蒙古,即札萨克蒙古,又被分成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有时也简称内蒙古和外蒙古,两者区分大致即之前的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二个构词部分“内”出现了。清属外札萨克在满洲大汗兼任的蒙古大汗之下又保存了各部的汗号,而内札萨克则是册封王公,两者虽都是札萨克蒙古但待遇与制度上并非一国。内札萨克地位在外札萨克之上但并无统一的行政区,所属49个旗分属六个盟,分别为今通辽、兴安一带的哲里木盟,今赤峰一带的昭乌达盟,今辽宁省和河北省境内即热河一带的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今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一带的乌兰察布盟和今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一带的伊克昭盟。其中东部的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和锡林郭勒又被称为东四盟或东盟,西部的乌兰察布和伊克昭又被称作西二盟或西盟。由六个盟组成的内札萨克蒙古中除卓索图盟外其余五个盟都大致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内,但是内蒙古两端的呼伦贝尔和阿拉善并不属于内札萨克蒙古而是分别属于黑龙江将军辖地和陕甘总督区,从此内蒙古自治区再也不是两个、三个或四个彼此独立的行政区,而是七个了。1735年,代清朝廷在今呼和浩特东侧修建了名为绥远的新城驻防,后逐渐与当时被称作归化的呼和浩特老城合并,即归绥一词的来历。
“厚和特别市”
1912年,代清的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外札萨克蒙古也宣布独立,此时内札萨克蒙古的六个盟的王公在独立与留满之间进行了公投,公投的结果是与满洲关系更近的东四盟选择继续留在满洲体系内,而与满洲相对疏远的西二盟选择了自寻出路。然后此时的中国人并不会放弃插一脚的机会,他们并不希望满洲依然具有维护自身独立性的能力,于是进行了一波行政区划改革,将卓索图划为热河省,将锡林郭勒和本就作为满洲直属领地存在的察哈尔合并为察哈尔省,将乌兰察布和伊克昭划为了绥远省。如果加上在辽宁境内的哲里木和昭乌达、本就一直属于黑龙江的今呼伦贝尔和今阿拉善一带原本是内属蒙古被划入宁夏省的土尔扈特和厄鲁特两旗,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行政区划又刷新出了六这个数字。
在这种形势下,原本该属满洲的东四盟实际上奉天政府长期有效统治的只有东部的三个盟,即最西到热河省,绥远省在晋兰统治者阎锡山治下,原就不属于内札萨克蒙古的今阿拉善被宁马政权占据,锡林郭勒所在的察哈尔省则被满洲、晋兰和中国势力反复争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满洲并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之后指示自称蒙古人的满洲将领李守信进军察哈尔并成立了察哈尔特别自治区政府,使用满洲的康德年号。在满洲察哈尔警备军、晋兰绥远抗日同盟军和中国华北中央军三方混战的背景下,锡林郭勒当地贵族德穆楚克栋普鲁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了蒙疆政权。在日本殖民者的强迫下,溥仪不但册封了德穆楚克栋普鲁为蒙疆亲王,并且还先后多次接受了蒙疆亲王国和满洲热河省的重新划界,这些举动造成了锡林郭勒和察哈尔名义上失去了满洲本土的地位而成为了藩属地区,也成为了现代满洲西南部问题的由来。
德穆楚克栋普鲁的投靠虽然换来了名义上在满洲共主联邦体系内的封建自治权,但却并未能得到宗主国日本的尊重,日治时代的蒙疆教科书以日本为视角将两次入侵日本的大元称为“元寇”,更是在二战后期从晋人手里得到的归绥市,即今呼和浩特,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45年日本战败后,德王和李守信逃至重庆投靠中国人,蒋介石命令其二人返回北平居住并许诺发给二人生活费,但二人不久便又逃亡了精神祖国喀尔喀蒙古国,然后就被蒙古国逮捕并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共和国嫡子
称内蒙古自治区为共和国嫡子并非完全是调侃,这个在之前从未存在过的巨大行政区就是中国共产党一手塑造而成,并且至今被共产党的支持者们和身份证民族一样奉为圭臬。1947年,作为中国人的心腹的乌兰夫宣布在绥远省成立中国治下的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控制区不断扩大,先后吞并了原属代清内属蒙古的宁夏省北部、原属内札萨克蒙古的察哈尔和热河两省大部以及兴安省,直到最后又合并了黑龙江省西部的今呼伦贝尔,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的三个组成要素在中国共产党的手里终于完成了最有挑战性的一步。
由此可见,内蒙古自治区这块狭长土地上从未出现过任何一个既统一又独立的政权,也就更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南蒙古国”,而这个从不存在的“南蒙古国”自然也无法等同于辽属上京道、漠南蒙古、清属内札萨克蒙古、奉天属察哈尔和晋属绥远、日治满洲国属蒙疆亲王国或者中国属内蒙古自治区中的任何一个。